目前,全国多个省份的高考落下帷幕。在宁夏银川,当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,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的时候,依然有一名同学在埋头答卷——她是一位盲人,要用双手触摸凹凸不平的盲文试卷答题,按规定考试时间可延长50%。
这名视障考生叫马奕菲。小奕菲幼年双目失明,但她心向光明、乐观上进。靠着“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”的信念,小奕菲勤奋刻苦,文化课成绩优异。求学的这些年来,她还一直追寻着自己的音乐梦想。2022年,在北京冬残奥会的闭幕式上,主火炬就是伴随着她演奏的《雪花》而缓缓熄灭的。
【资料图】
从冬残奥舞台到高考考场,这个坚强的姑娘,走过了怎样一段路?
01
今年6月7日,马奕菲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和盲文板,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高考考场。离考场越来越近,她不免有些紧张,但内心深处又抱有期待:“我的努力,终于要有结果了。”
按照规定,盲文试卷由专用箱子保存,以免被压坏导致考生无法触摸识别;为避免相互干扰,她所在的考场只有她一人;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,比普通考生延长50%。
在这间只有一个人的“战场”,马奕菲争分夺秒在答题纸上留下自己的答案。回忆考试经过,她最大的感受就是“太赶了”。一份试卷上的文字翻译成盲文,篇幅一般会是原来的三倍多,为了“装下”试卷,她的考桌是几张桌子拼接的;读盲文、写盲文也更加费时费力,一场考试下来,她往往身心俱疲。
“我期待自己有个好成绩,但不管结果如何,高考不是我的终点。”
两岁时,马奕菲因眼疾双目失明。后来,父母将她送到了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就读。
每天放学回来,她都要花很长时间扎盲文点字写作业,手上一度磨得都是老茧,她坚信“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”。
进入中学学习阶段,课业更加繁重,但让她苦恼的是,市面上很难找到盲文教辅资料,她除了教材几乎“无书可看”。这个时候,老师们主动伸出了援手,他们在网上搜索过往考试试题资料,翻译成盲文后供马奕菲练习。
就这样,马奕菲从未落下功课,她的表现也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肯定。“虽然在视觉方面有缺失,但她课上每个章节都掌握得不错。”
02
在努力学习的同时,马奕菲不曾丢下自己的音乐爱好。
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发现,她特别喜欢抚摸家里的那架立式钢琴,而且记忆力特别好,有的曲子听两遍就能哼着唱出来。为何不让孩子学音乐?就这样,马奕菲与音乐结缘。
5岁学习钢琴、9岁接触小提琴、12岁学作曲…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,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。
无法读曲谱,妈妈就把谱子一遍遍念给她听,让她先把谱子背下来再去练习;因为看不见,找准琴键对她来说是个巨大挑战,一段曲子通常要练习数百遍甚至上千遍才能弹准;为了掌握演奏技巧,她需要摸着老师的手、胳膊、肩背来感受力度。除了在特殊学校上文化课,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音乐,往往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。
尽管她看不到,却能从流动的音符中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。“音乐带给我快乐,琴声响起的时候,我仿佛就能看到亮光。”
演奏水平日臻成熟,马奕菲开始参加音乐演出。观众的掌声、纷至沓来的荣誉,让她充满信心。得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需要一名小提琴手,马奕菲心怀憧憬地报了名:“万一能选上呢?”
扎实的音乐功底让马奕菲获得青睐。2022年3月9日,她接到了赴京参演的通知——4天后就是闭幕式。
时间紧迫,马奕菲和妈妈当天深夜就乘飞机抵达北京。一路上,她在心里细细揣摩着指法和运弓,下飞机时已经“心中有谱”。彩排期间,曲谱一直在修改完善,她就远程求助自己的小提琴老师,探讨演奏要点。
最终,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,马奕菲从容登台,一曲悠扬婉转的《雪花》从她的指尖流出,主火炬随之缓缓熄灭。如今回忆那一刻,她依然难掩激动:“全世界观众都看到了我的表演,我从心底里自豪。”
03
马奕菲对作曲有着执着的爱。“作曲可以创造美,可以表达我的心情,把一些积极阳光的东西传递给更多人。”
她梦想着将来从事与作曲相关的工作,因此选择参加了艺术类高考。今年3月份,她在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专业课考试中,获得了广东省外生源第一名的好成绩。只要高考文化课成绩达标,她将会被录取,在大学里继续逐梦。
这几天,她正计划着给自己制作暑期练琴计划表。高考来临前,她的学习重心不可避免地向文化课倾斜,每天练琴的时间少了很多。“暑假要把前阵子落下的东西补回来。”
正如万千高三学子那样,马奕菲已经开始憧憬大学的生活。开启这段全新旅程前,她需要进行很多准备工作。尽管她从小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,甚至还帮爸爸妈妈做家务,但却从未长时间离开家里独自生活。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:这个暑假,要提前适应“一个人的生活”。
马奕菲说,相比于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文化课程,这么多年来,父母和老师教给她更重要的一课是,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。“我已经努力了那么久,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荆棘,我都不会停下脚步。”
关键词: